湖南墻繪公司分享:中國這項獲譽“人間天河”的工程 讓1.2億人受益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近3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同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12月12日舉辦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如是說。
5年前的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戰略工程。
隨著5年來供水量逐年增加,被譽為“人間天河”的南水北調工程不僅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使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更有力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其發揮出的巨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千里通渠遠水來解近渴
“只有在穿越云層的高度,你才能看到綿延千里的渠道……”12月初,短片《看見中線》火了。高空航拍視角下,南水北調中線藍色水脈的壯觀宏偉,令網友紛紛點贊。
“南水”為什么要“北調”?很多人知道是因為缺水,但不了解具體緣由。
“我國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蔣旭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工程建設初衷。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109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黃河、淮河、海河流域的人口、耕地、國內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總量的7%,人均占有量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水北調偉大構想。如今,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已經成真——從2002年12月開工建設到2014年12月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長江之水源源不斷匯入黃淮海流域,在中國版圖上勾畫出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
那么,“南水”是如何“北調”的?按照總體規劃,這項世紀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北送,經過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輸水航道,最終向北可輸水到天津,向東可輸水到煙臺、威海。中線一期工程從漢水與其支流丹江交匯處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程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缺水問題,具體方案仍在研究論證中。
橫跨湖北、河南兩省的丹江口水庫,如今已是亞洲庫容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其東岸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則是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干渠的“水龍頭”、向北方送水的“總閥門”。據介紹,這里每天的調水量超過14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西湖。
“南水”沿中線奔襲上千公里,流向南水北調唯一進京入口、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的惠南莊泵站。
3000平方米的泵站廠房內,8臺巨型水泵持續加壓。在這些藍色“心臟”的作用下,每天入京的水量約370萬立方米,有效補足了北京龐大的用水需求。
經過80公里的地下旅程,再沿西四環一路北上,“南水”便躍出地面來到團城湖調節池。在這里,“南水”將被統一調配,不僅能配送至各水廠,還能把富余的江水補充至密云水庫。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南水北調工程改變了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因此受益。
在北京城區,73.3%的居民生活用水來自丹江口水庫,幾乎所有重要水源地皆有中線工程生態補水。北京市地下水位此前年均下降1米的局面不僅得到遏制,還回升了2.73米。
1億多人喝上甘甜“南水”
在千年古都北京,“上風上水”這個詞曾被不少人用來形容南北城的水質差異。過去,南城的水質給這里的居民添了不少麻煩。
住在豐臺區多年的趙飛艷女士一家對水質的變化有著切身感受。“原來的水堿特別多,燒完水以后壺底總是厚厚一層,不經常清理就得換壺了。”趙飛艷回憶說。
直到2014年底,她驚喜地發現,家里的水和原來不一樣了。“我們家現在的燒水壺用了好幾年了,水垢幾乎沒有,之前可不敢想!”
點點滴滴的變化,源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5年間,超過52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在精心呵護之下抵達北京。如今,南城90%的居民用的都是“南水”,不僅改變了北京水資源的“南北有別”,也極大緩解了北京市水資源緊張情況。
“供水水質關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蔣旭光說,中線干線輸水穩定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地表水Ⅱ類以上。
資料顯示,以北京為例,絕大部分“南水”會被引到北京的各個自來水廠用于日常供水,經過嚴苛的工藝和流程的凈化處理,最終流入居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