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洋廣告有限公司主營濟南墻體廣告公司,臨沂單立柱廣告制作,濱州大牌廣告,徐州墻體噴繪,棗莊噴繪膜廣告制作,咨詢濟南墻體廣告多少錢,臨沂墻體廣告哪家好,徐州哪家墻體廣告便宜就找山東海洋廣告等,公司成立于1997年,公司成立十六年來專注于墻體廣告、戶外墻體噴繪膜等多種戶外媒體整體運作,其中墻體廣告和戶外墻體噴繪膜廣告是公司的強勢媒體。
位于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的蘇丹,被聯合國等組織界定為地球上“最不安定的國家”。5年前,歷經數十年內戰,這個國家一分為二,最終換來了南蘇丹的獨立。
對于中國石油公司來說,這個國家具有時代標桿意義。上世紀80年代,當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陸續退出蘇丹后,中石油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挺進戰火連連的蘇丹,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短短數年,中石油便發現和開采出大量石油,并幫助蘇丹建立起了現代石油工業體系,使得這個地球上曾經最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石油國際事業部門一名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記者形容,在蘇丹,中石油的LOGO就是一道金字招牌。
但好景不長,蘇丹混亂的政局讓中石油陷入泥潭。尤其是2011年,蘇丹南北分治,中石油從此被夾在了南北蘇丹之間,地位尷尬。此后,這個擁有整個蘇丹地區石油探明儲量75%的新國家內部武裝沖突不斷,石油工業備受打擊。
針對中石油在南蘇丹的處境,南蘇丹大使昆巴·蒙代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說,“中石油是我們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它在南蘇丹石油產業里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
一邊是石油,一邊是炮火,這是中石油在南蘇丹處境的真實寫照。
除了投資減少外,另一個重創南蘇丹的是國際油價。
國際油價持續低迷正重創著全球的石油公司,中石油亦不例外。今年一季度,中石油凈虧損137.85億元,成為當季上市公司虧損之最。
油價低迷對南蘇丹經濟的沖擊更大,該國98%的經濟收益來自于石油。上述中石油員工稱,油價低迷導致南蘇丹的經濟開始陷入危機,該國貨幣貶值了11倍。
南蘇丹的原油產量取決于中石油。中石油擁有蘇丹大尼羅河石油作業公司40%股權,油田的勘探、開發及管道運輸亦多倚仗于中石油。
但現實情況是,由于中石油需要補貼給位于北部的蘇丹政府每桶約24美元的灌輸費,再加上處理費、環保費,“三費”加起來,按照目前的油價,中石油每賣一桶油都在虧損。
截至本刊記者發稿,未能獲知中石油在南蘇丹石油虧損情況,上述中石油員工亦不愿透露具體數字。
但另一方面,南蘇丹政府卻又不允許油田停產,“他們的理念很簡單,那就是以前你們在這里賺了很多錢,現在理應維持生產。”
這讓中石油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中石油必須按照南蘇丹政府的要求繼續生產;另一方面,每賣一桶原油又必須承擔為數不少的虧損。
“我們只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上述中石油員工說。
在中石油的諸多海外投資中,蘇丹石油項目被認為是中石油“走出去”的一個成功樣本,也是中石油在海外第一個投資項目。
“在國際上,由于美國制裁蘇丹,許多石油公司還在觀望、等待的時候,中石油抓住機遇,投資蘇丹。在別人還認為是風險的時候,果斷地抓住風險后面隱藏的機遇,就會處于領先地位。”前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曾如此概述前往蘇丹的原因。
中石油進入蘇丹,恰逢西方石油公司對蘇丹石油投資望而卻步之時。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由于缺乏開發石油的資金和技術,蘇丹政府曾邀請意大利阿吉普和英荷殼牌在北部地區勘探,美國雪佛龍亦同期進入蘇丹。
西方石油公司于1976年在蘇丹港附近的蘇阿金(Suakin)發現了天然氣田,此后陸續在南部地區發現大型油田。
蘇丹南方戰爭之后,雪佛龍公司三名雇員被反政府游擊隊殺害,該公司決定放棄開采權,撤離蘇丹。1997年美國政府開始制裁蘇丹,西方石油企業遂全部撤出。
在美國的制裁下,蘇丹政府將橄欖枝拋向了中國。彼時,中國剛剛從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使得國內對石油的需求愈來愈多。為滿足國內需求,國家石油公司“走出去”開始提上議程。
但中石油在蘇丹的石油投資并非一帆風順。在輸油管道貫通之后,圍繞著石油產業爆發的武裝沖突開始出現。2001年8月5日,位于黑格里格油田基地的1/2/4區管道一號泵站曾突然遭到蘇丹反政府武裝的猛烈炮擊。
這次沖突從凌晨4點15分開始到5點10分,先后有14發炮彈在營地和工作現場的附近爆炸,最近的一發炮彈落在離5萬立方米儲油罐僅200余米的地方。當時,在泵站工作的所有外國人均撤離了,只有中國員工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曾在南蘇丹工作的中石油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記者說,他的一位同事曾被當地人綁架過,最后憑借自己的機智在7小時之后成功逃脫。但即便是經歷過這次驚魂事件后,該中石油員工目前依然堅守在南蘇丹。
「 新困境 」
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中國在蘇丹的石油投資逐漸顯現出與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不同的運作特點。中石油除了投資,還幫助培訓蘇丹石油工人,并派遣蘇丹工人去伊拉克、利比亞等其他地區進行石油開采。
蘇丹總統巴希爾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稱,“事實上我們發現中國公司在各方面都要優于西方公司,可以替代西方公司在蘇丹的地位。”
單從收益上看,中石油在蘇丹的投資累計超過70億美元,大多能在很短時間內收回投資,并保持投資回報率在15%以上。例如,在1/2/4區和管道項目中,中石油出資7.5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17%以上。
但中石油在蘇丹地區的處境從2011年開始多次陷入困境。這一年,南蘇丹政府獨立。中石油在蘇丹地區的石油業務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被夾在南北蘇丹之間,地位尷尬。
當時,有關中石油在南蘇丹的石油權益將遭受巨大損失的傳言甚囂塵上。盡管中石油在南蘇丹的石油業務依舊在開展,但卻坎坷不斷。
南蘇丹的原油探明儲量占了整個蘇丹地區的75%左右。但南蘇丹政府發現,它并沒有煉油廠,產自南蘇丹的原油必須通過輸油管道輸送至北蘇丹的喀土穆煉廠進行煉制,再通過位于北蘇丹的30萬噸級油碼頭蘇丹港出口。
由于受制于北蘇丹,南蘇丹總統基爾在國內不斷試圖用自己控股的公司Jarch, Ltd,取代“大尼羅河”,并要修建南蘇丹朱巴至肯尼亞拉穆港的新輸油管,擺脫對北蘇丹的依賴。
事實上,自2011年獨立之后,南蘇丹政府曾一直致力于吸引國際資本進入本國石油產業開發,以期拜托過分依賴中石油的現狀。
如今,南蘇丹正在組建聯合政府。由于反對派在聯合政府中控制著農礦部、內政部、交通部等與企業相關的部門,這對中石油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